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都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了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的丢垃圾。任何小事,刚开始你没有去阻止,形成风气后就很难被改变。这些现场往往是破窗效应的体现。

一、破窗效应的起源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但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以后,那辆车也会被盗。
后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及犯罪学乔治•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效应。即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给犯罪分子传递一种信息:这里的秩序已经混乱,不会有人介入干预。这种无序状态会促使更多人产生犯罪行为。
二、破窗效应的启示
1.建好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规律的作息。这是我们自律生活的前提,也是充实过好每一天的基础。
2.护好窗
自律应该是快乐的,不是咬牙切齿的。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不断进步。
爱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不论职场、交友、情感,都不要用示弱的方式交往,不要给对方伤害你的机会。
3.修好窗
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在发现一些细节上的错误时,放任不管只会让结果愈发糟糕。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修复好“窗”,让事情的发展回归正轨,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
因此,破窗效应在亲密关系中的正确用法应该是:倘若关系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或不和谐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和修复,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渐扩大,甚至对关系造成更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要进行积极的沟通和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健康的亲密关系。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如果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或熟视无睹,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干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仍然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